图片由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提供
话剧《主角》剧照
比如:第一场“空的空间”,仅用了不到七分钟,就形象地“演”出11岁放羊娃招弟满怀不安地与母亲告别、被舅舅带去县剧团,被改名易青娥(后又改名忆秦娥),拜胡彩香为师,舅舅被抓走(警察一句话就让观众通过历史坐标式事件明白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秦娥被“下放”到厨房成为烧火丫头。全程没有画外解说,没有讲述,全是人物的处境、感受、态度和连珠闪电一样的事件,不到七分钟,观众就明白了故事由来,认识并记住了出场的四五个个性鲜明的形象。全剧的每一场戏基本上是以同一地点为组织戏剧场面的原则,每一场戏都不长,但每一场戏都有效、丰富。比如:第二场“县秦腔剧团院子”,剧团“存”字辈的四位老艺人带着年轻学员们打开被封了十年的老戏箱,在这个具有准确时代特征的情境中,几句人物的感慨和对话,就让观众收获了大量信息并生出许多期待——“六六年封的箱,十一年了。”“看看这金绣,看看这蟠绣。”“老戏又让演了?不是说是‘牛鬼蛇神'吗?”“你看过老戏吗?相公小姐、包公、寇准、岳武穆、杨家将也是‘牛鬼蛇神'?”而年轻女学员一句刻薄的嘲笑,不仅表现出了本人的轻佻,更把四位老艺人的十年处境以及当时戏曲界百废待兴的大情形揭示出来:“一个看门的,一个管伙食的,一个电影院守夜的,一个跑场子的,四个老蔫瓜还能捣腾个什么出来!谁看!”这样饱满的第二场戏,在台上只用了一分钟。
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是小说所擅长的,舞台上往往会不得不依仗主人公的独白,但这个戏里的独白极少,全靠典型人物在规定情境下的冲突和内在冲突完成。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是被戏剧家们不断打开的人物的选择、决定、行动,令我们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如同她(他)的密友一般的深深理解和感同身受。
冯俐
话剧《主角》剧照
话剧《主角》剧照
这是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完成的重构表达。该剧编剧曹路生曾直言:“我们用了戏曲写意性的方法把它架构起来,基本的情节、故事、人物、语言都保留了,非常生动且非常戏剧化地把人世百态、戏剧界百态给呈现出来。”我们都知道,塑造人物是文学和戏剧的最高任务。而这部戏的一个重要成就在于:它并没有因为“提炼”而抽干或损毁原著中群像的人物质感,而是借助戏剧场面中的戏剧行动,紧紧围绕着主人公的命运,更加鲜明地在舞台上塑造出一群生动而独特的人物形象,同时更成功地转化了作家对他笔下人物“人情练达”的诠释和无边无际的悲悯,真正保留了原著的文学精神。
话剧《主角》剧照
本文转自:中国艺术报微信公众号
——浅谈话剧《主角》
文章来源:《戏剧文学》 网址: http://www.xjwxzz.cn/zonghexinwen/2022/0823/582.html
上一篇:用戏剧作品致敬文学力作
下一篇:江苏兴化籍作家五次斩获鲁迅文学奖 “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