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老舍戏剧节文化论坛。
B面?解读戏剧精神
围绕戏剧开展的文化论坛、展览等活动,是每年老舍戏剧节的重头戏。
与前三届老舍戏剧节基本以话剧作品为主体不同,从第四届开始,老舍戏剧节逐渐引进了音乐剧、戏曲、舞剧等类型的舞台作品,进而提升了戏剧节的综合性。尤其今年第六届老舍戏剧节还特别增设了“梨园百花”单元。张海君觉得中国戏剧最早的源头是戏曲,而戏曲的源头便是文学家的源头:“从元杂剧开始的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我们有元曲四大家,他们不仅是中国戏曲的创始人,其作品也都充满了文学性与民族性。再到明清时期,中国戏曲鼎盛时期涌现了汤显祖、洪昇、孔尚任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剧作家,他们的作品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文学高峰。”
从第五届老舍戏剧节开始,剧目展演、专业论坛、戏剧活动三大板块构成了戏剧节的全貌,张海君希望借助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东风,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的机遇,提出今年老舍戏剧节的愿景“让戏剧流淌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张海君表示,“这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的愿景。”他进一步解释说,关于这句话中的“流淌”一词,张海君曾专门与公司的同仁探讨过,在他看来,比“流淌”更高级的是“浸润”,但张海君坦言,老舍戏剧节目前尚未到达这样的层级。“我们目前要做到的,便是将戏剧先铺到商圈、社区、校园、剧院等城市的每个角落。我相信在实现‘十四五'规划时,也就是老舍戏剧节举办到第九届之时,一定能让戏剧浸润到每个北京市民的心里,让老舍戏剧节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的文化名片。”
校对 翟永军
在张海君看来,多年来,老舍戏剧节最重要的核心便是一直在坚持戏剧的文学精神。他认为戏剧最核心的本质就是剧本的文学性,文学性决定着一个戏剧的高度、深度与广度。“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戏剧的形态如何千变万化,重视剧本的文学性将是戏剧行业必须长期遵循的一个规律。在不断摸索中,我们现在也逐渐找到了文学与商业之间的平衡点。”从第四届开始,老舍戏剧节得到了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西城区文旅局的定向扶持。张海君表示,这对于保持一个戏剧节的平衡运营是决定性的因素。同时,北京国资公司自从老舍戏剧节创出品牌以后,每年也会给予一定的扶持,这些都是老舍戏剧节不断传承、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所在。
新京报记者 刘臻
张海君感慨,这些年如果没有各级单位与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大力支持,老舍戏剧节很难如此成功地一届一届办下去,他也切身感受到,从第五届开始,老舍戏剧节的办节规模、影响与内容等各个方面较之前几年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坚持住了,获得回报的同时也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与认可,所以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希望能为北京戏剧行业,为北京文化和市民创造出一个值得眷恋、充满回忆与期待的文化品牌,这是我特别想表达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望与情愫。”
文章来源:《戏剧文学》 网址: http://www.xjwxzz.cn/zonghexinwen/2022/0902/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