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今天,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

来源:戏剧文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6月12日 02:31: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郭老曹”时代,演员们会向郭沫若、老舍、曹禺学习,而“郭老曹”又何尝不向演员们听取意见呢?在改革开放初期,因为一个新剧本,副院长于是之请客,向编剧郭启宏敬酒,而在

在“郭老曹”时代,演员们会向郭沫若、老舍、曹禺学习,而“郭老曹”又何尝不向演员们听取意见呢?在改革开放初期,因为一个新剧本,副院长于是之请客,向编剧郭启宏敬酒,而在这杯啤酒里,于是之敬的不只是郭启宏,而是编剧这个创作群体。同样地到了今天,任鸣、唐烨、濮存昕、冯远征……这些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们又何尝不是从艺术作品出发,去沟通、去碰撞,即便对方是刚入行的年轻人。

在中国的舞台上构建符合中国老百姓胃口的戏剧艺术和戏剧体系,这不只是靠剧本和理论来实现的。在北京人艺,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工作者都懂得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的道理,他们走进工厂、乡村,去了解、观察和体验他们所不了解的生活,去掉自身的傲气、娇气,去掉自身的学院腔,通过对各行各业工作者的学习与交流,去懂得“人世间”这三个字。

在北京人艺的这70年里,“戏比天大”和“一棵菜”是一直传承的艺术精神。每一位人艺人都懂得“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的道理。话剧表演艺术家黄宗洛没有演过什么大角色,但却以配角闻名,一个《茶馆》里的“松二爷”,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何冰,现在已经属于所谓的头部明星,但只要是上演《茶馆》,刘麻子和小刘麻子仍然演得神采奕奕。

为人艺庆生 三代演员一台戏

构建符合老百姓的戏剧体系

“人民艺术”贯穿人艺七十年

“人民艺术”四字,是贯穿北京人艺这七十年始终的。

对于“北京人艺”这四个字还体现在剧院里所有的人都是普通人,也许他们在舞台上是艺术家、知名演员、大牌导演,但是在生活里,他们就是老百姓,甚至于是北京人嘴里常说的“小老百姓”。但是这些“小老百姓”却时刻拥有着一颗爱国之心,一颗爱人之心,在这些人艺的“小老百姓”身上,始终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它首先体现在北京人艺所建构的是属于中国民族文化和美学的戏剧艺术,建构的是符合中国老百姓生活习惯和审美特性的戏剧艺术体系。它的故事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不管是当代的还是古代的,中国的观众总是能够在这些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并从这些“影子”里感悟和反思生活。

演不尽的《雷雨》;道不完的刺客荆轲;千人千面的哈姆雷特;黑夜弥留,朝阳何时挂于晨露的《日出》;学员班版的《骆驼祥子》;“五虎”齐聚的《哗变》;舞台上难得一见的大女主戏《阮玲玉》;尚未登台先睹为快的《晚安,妈妈》;阮玲玉回忆短暂一生的独白……此外,《天下第一楼》的“金玉满堂”引出曹禺院长鼓励年轻人的一首诗;《茶馆》《蔡文姬》中的原音重现,勾起人们对刚刚逝去的前辈艺术家蓝天野的怀念……

这种社会责任感更体现在作为一个文艺团体,北京人艺人在面对国家和人民遇到危难时所做出来的表率。正如北京人艺现任院长任鸣在《建院七十周年纪念册序言》所写的:“特别是当国家遇到危难时, 如 2003年北京暴发非典疫情,2008年四川省汶川发生特大地震,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突发,艰难时刻,北京人艺从未缺席,积极行动,以一部部创排出的戏剧作品表达了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热爱和关切之情,充分体现了人艺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十余出经典剧目的华彩段落轮番登台,6月11日晚在北京人艺曹禺剧场以一幕幕的形式汇聚成一台完整的院庆大戏,老中青三代演员相聚舞台。其间,青年演员更是串联讲述了建院“四巨头”确定的剧院定位,殿堂级剧院戏剧普及的功能,独特的“学员班”培养模式,八届“艺委会”的功能……

300余部作品服务观众

当晚演出前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雨水将建筑洗刷一新,“我与北京人艺”主题征文活动的优秀来稿作者齐聚,副院长冯远征更是来到观众中间,表达对“人艺之友”的感谢,观众也齐声祝福人艺“生日快乐”。

一首《向戏剧致敬》回顾了人艺的创作足迹,以及一个个导演、表演艺术家金色的名字……全场的喝彩献给了参与演出的艺术家们。

回眸四十年前,著名文学家、戏剧家,也是北京人艺的老院长曹禺先生在《建院三十周年纪念册序言》里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什么时候有过三十年历史的剧院?如今,这样历史长久的剧院,各大城市都有了。三十年来,敬爱的周恩来同志和多少革命的领导者,对北京人艺不断地关怀与培养。他亲自探望演员的宿舍,关怀他们的生活。尤其重要的是,他要求我们不断对工农兵的文化生活做出贡献,经常下去演戏。永远不能忘记人民是我们的父母。要使观众知道,一切真善美的道理,增强我们对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文章来源:《戏剧文学》 网址: http://www.xjwxzz.cn/zonghexinwen/2022/0612/560.html

上一篇:文学评论|彭书锦:新时代诗歌呼唤“大诗主义
下一篇:“同心抗疫,‘艺’起前行”上海职工文艺作品

戏剧文学投稿 | 戏剧文学编辑部| 戏剧文学版面费 | 戏剧文学论文发表 | 戏剧文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戏剧文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